首页 | 学院概况 | 专业建设 | 教学科研 | 实训基地 | 党群工作 | 学生工作 | 就业工作 | 技能考证 | 学校首页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学岗就”三态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秉承“就业导向、服务交通、面向湖北、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大中型企业合作,将职业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与生产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根据企业的生产过程划分学习时段,根据市场就业情况划分专业方向,形成了“校企合作、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重点建设专业又依其专业特点的不同形成了同一模式下的多种形式。物流管理专业“学岗就”三态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我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由于高职教育教学目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相互分离,相互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理论课与实训课相互分离;学生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运作不相符;教师双师素质不高,不能满足高职教育要求等。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主要是由于学校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不一致;教师素质与双师结构要求不一致;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不一致所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寻找一个平台来连接学校和企业,使上述不一致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对接,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研讨与实践,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并建设了一个“学岗就”三态递进的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基地,以该基地的建设与使用为契机,逐渐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独具特色的“学岗就”三态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岗就”三态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其内涵是:所谓“学”,是指学生处于各种知识的学习状态,“岗”是指学生处于岗位技能训练状态,“就”是指学生处于预就业训练状态。学生进入高职学校,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过程,就是学、岗、就三种状况的不断递进转换的过程。三个环节环环紧扣,逐步递进,不能跳跃,并缺一不可。这才是职业能力成长和高职教育的正常规律。将这一规律运用于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学岗就”三态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学岗就”三态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1. 建设“学岗就”三态递进的国家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为了实现“学岗就”三态递进的教学,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学岗就”三态递进的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和使用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基地为模式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模式为基地实训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该基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学岗就”三态递进实训基地与“学岗就”三态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关系一览表

实训中心名称

要  功  

实训服务对象

三态递进关系

学生所处状态

物流认知实训中心

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向受训者展示物流的基本概念、理念、流程、设备。

初学者

完成学习态

学习态

物流流程再现实训中心

分岗位模拟训练物流企业各岗位技能,体现企业文化。

对物流有一定概念,但不懂物流操作,是物流认知实训中心的逻辑延伸。

实现由“学习态”向“岗位态”的递进

 

岗位训练态

物流新技术应用实训中心

新物流技术的演示和操作,体现现代意识。

对物流有一定概念,对物流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度不够

实现由“学习态”向“岗位态”的递进

 

岗位训练态

物流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通过虚拟、3D等技术仿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分就业方向反复强化训练。

对物流有比较深了解,完成了对物流各岗位角色的扮演

实现由“岗位态”向“就业态”的递进

预就业态

 

2.重构课程体系

依托物流企业,在广泛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163”课程体系结构:1个基础平台、6门核心岗位课程、3门综合实训课程。如图1所示。

1个基础平台:由职业素质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构成的基础平台。在“学习”阶段完成。

6门核心课程:由《物流运输实物》、《仓储与配送实物》、《企业物流与采购供应》、《国际物流》、《物流设备应用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6门课组成的核心课程。在“岗位训练”阶段完成。

3门综合实训课程:按照就业方向确定的3门综合实训课程——《仓储与配送岗前综合实训》、《国际物流岗前综合实训》、《企业物流综合实训》。在“预就业”阶段完成。

基础理论平台


 

图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框图

 

3.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要实现企业标准与学校标准的对接,实现三态递进的训练,要求教学团队必须具有双师结构。必须打造一支由“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共同构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由校内校外专家分别担任,校内带头人主要负责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校外带头人主要负责将物流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和物流前沿技术引入专业教学,主导校企合作。目前已认定10门课程建设负责人为该专业骨干教师。同时从已有的合作企业中择优聘请10名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动手操作能力强、有一定教学水平的人员作为本专业的骨干教师。该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4. 建立“校企共育”机制

通过校企共育机制将校企合作关系固化,解决学校培养标准与职业标准不一致的教学问题。

我们在产学合作教育中,选择在汉的典型物流企业,积极联系中百物流、湖北商业储运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中远物流、武汉港、阳逻港、中外运等物流单位,吸收合作企业的专家和管理人员,共同成立联合教研室,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将我们的专业教师和来自物流企业的专家组成一个校企联合教研室。零距离地与企业交流合作,方便、及时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校企合作常规化、固定化、协同化。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职业标准,使之与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一致化。

 

 

                                     校企联合教研室

 

 

 

                         校企联合教研室教研活动------校企合作项目课程开发

 

                    校企联合教研室教研活动------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

三、产生的效果

1. “学岗就”三态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应用效果

“学岗就”三态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应用到我院07级物流管理专业中推行。其研究成果《“学”“岗”“就”三态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证书              

2.学生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在实现“学”、“岗”、“就”三态递进的同时,更加强调和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系统培训与提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系统化、常规化、班级化。加强教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责任感,紧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开展“四个一工程”。

1)一个班级一个专业文化。根据专业素质要求,每个班级系统设计班级活动,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有目的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一个学生跟踪一个物流企业。学生在校三年,始终跟踪一个物流企业,了解该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业务范围、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运作模式等,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一个学生加入一个学习团队。要求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或研究室,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加入到学习团队中,以任务为引领,通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业余活动,强化学生特长,培养一批优秀特色人才。

4)一个学生至少一个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四个一工程”,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达到明显增强。

3.职业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

由于按照科学的三态递进的规律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职业技能大大加强,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2009年、2010年湖北省高职院校物流技能竞赛中连续二年荣获一等奖,在2009年、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物流技能竞赛中分别荣获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为湖北省高职院校赢得了荣誉。

 

 


 

     2009年获得全国高职院校物流技能竞赛荣获二等奖

4. 专业实力和影响力得到肯定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是湖北省教育厅第二批试点专业,经过了三年的建设,已于2009年1月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湖北省第一个重点专业。

2009年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物流管理委员会,在全国进行评选,我院获得“中国物流教育发展杰出贡献奖”,“中国物流企业十佳人才培养基地”,显示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绩已经在全国产生了影响。

2010年我院参加教育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的申报,最终我院以中南地区唯一代表的身份进入该项目的研究团队,为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5.教师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团队合作能力、整体实力明显争强

随着三态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师们的双师素质、和企业合作的能力、将实践引入课程的能力明显提高,产生了一大批教学研究成果和课程建设成果。从学历和职称方面分析,新增了教授、博士、研究生,学历和职称等级上了一个台阶;从能力结构分析,已经形成带头人进行高层设计,出思想;负责人进行管理控制,出示范;骨干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出成果的分工合作局面,整体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我院物流管理教学团队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6.“学岗就”三态递进实训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明显

2008年11月以来,我院国家现代物流实训基地先后接待来自省教育厅、省委巡视组、教学水平评估检查组、兄弟职业院校、物流企业的各级各类参观学习考察团38批次,在物流专业实训体系构建、物流实训室建设、物流新技术与装备等方面为相关单位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为223名其他高职学校的学生提供了物流实训服务,国家现代物流实训基地已经成为我院对外交流、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

该基地得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已建设成为“国家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08年被中国物流学会评为“首批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基地”。

 

 

 

 

 

 

 


 

 

 

四、主要创新点

1.打破了每门课程“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得实训课程不依附于某一门理论课程,而成为训练某一岗位或综合物流职业技能的平台,展示多门理论课程知识点内在联系的平台,解决了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等问题。

2.打破实训内容与企业真实运作不相符的局面,在对物流企业职业技能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物流企业生产过程,将企业元素搬进实训室,与物流企业合作开发,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项到综合的实训项目。

3.打破原有理论课与实验课相分离的格局,将原来的理论课与实训课融在同一个实训项目里,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模式,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

4.打破教师双师素质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局面,建立校企共育机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构成“双带头人”和“双骨干教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满足了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

5.打破学校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不一致的局面。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将学生从“学习态”向“岗位实训态”再向“预就业训练态”逐渐递进,将实训场所职业化、教学流程企业化、就业出口岗位化,并将校企共育形成一种机制固化下来。